你如何看待春节?
一、你如何看待春节?
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也是全球华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,春节前后也是一年复始、万象更新,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的时节;春节更是全球最热闹、最讲究、人气最旺的节日;春节还是辛劳了一年的人们还是回家探亲、朋友聚会、走亲访友互致问候的日子;春节也可以是化干戈为玉帛、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时刻;春节更是固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展现的时间;春节还是煮酒狂欢、不醉不归的时候。春节,就是乡愁;春节,就是亲情;春节,就是天伦之乐、就是普天同庆。
有些人说要淡化春节,我觉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。
一个延绵了几千年的、已经侵入到国人骨髓之中的、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、每个人心中永远都挥之不去的印迹当然是无法磨灭的、注定永恒的、万古不灭的!
二、如何看待春节的变化?
以前春节物质比较匮乏,但年味较浓;如今的春节物质丰富,年味较淡
三、如何看待2020年的春节?
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,武汉疫情的爆发,打乱了很多人的春季计划。为了应对疫情,许多人响应了就地过年的号召,留在了工作地,度过了第一个没有亲人相伴的春节。对于一些人来说,这个春节可能少了游子归乡的奔波,但多了抗疫防疫的信心;少了聚集活动的忙碌,却多了些许陌生的温情。在这个特殊的时期,人们更加懂得了亲情的珍贵,也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机会。虽然不能面对面地团聚,但通过现代通讯技术,人们仍然可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,让春节的真情不因距离而改变。
四、你如何看待春节这个传统节日?
传统节日,蕴含著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,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,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,春节这一传统节日,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,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,通过春节,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.春节这一节日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重视团圆,重视家庭伦理的这一心理习惯.
五、外国人如何看待春节联欢晚会?
因为国外也有直播,所以我昨天也看了2017年春晚。
非常豪华的舞台,震撼的影响,很大的舞台让歌曲、小品、京剧、杂技都特别有意思。我们五十六个民族,多元的文化,从各种戏曲,到民歌,从民族服饰,到语言…是这些小国人民无法感受的。至于小品相声类,就算懂华语的外国人也很难get到笑点。毕竟很多是社会文化,是生活经历的累积,我不怪他们不笑。虽然我不知道京剧都说了什么,但是在niconico看直播的时候,有日语解说字幕,所以也能看明白和享受春晚。在niconico现场调查里认为春晚特别好的人有73%,认为好的人有17%。所以有90%的人都觉得2017春晚好看有意思。因为国外也都可以看到春晚直播,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享受中国春晚哦。六、如何看待现在春节不让放炮?
城市里不好说。可能开辟个特定区域来放比较好点。
农村里放鞭炮,从整个群体上看,应该是利远大于弊。不但有气氛,这还是普通中国人难得的一次准军事训练。
基本上,我大力反对一股脑儿地禁鞭炮 ,大力支持出台针对性的法律以提高放鞭炮的安全性。比如规定16岁以下放任何鞭炮时必须有成年人陪同。
另外,这是汉族人的传统之一。应该得到尊重。
七、如何看待春节贺岁档电影热潮?
国家经济水平发展的必然现象。这个大前提下,能看到中国电影产业,电影市场都是在扩大的。出现这种春节贺岁档电影热潮也是水到渠成。
主要原因:有钱。电影产业有钱,观众有钱。人民生活富裕,就会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,看电影这项普通人可选娱乐活动从在中国出现就一直很有活力。中国这么个大的市场,在有钱的大前提下,肯定会出现各种电影热潮,加上春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,一拍即合。
其他国家,只要经济发达的,电影产业一定很成熟,比如美国,日本,他们都经历过我们这种类似的电影热潮,只不过他们在以前可能是影院+个人买碟/租碟,也不像我们这种绑定节日的。
其他如网络推手、审美变化、商人推手等都是经济发展下的附带原因。
八、怎样看待外国人过春节?
说明,中国越来越强大了,影响力越来越大,中国文化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
九、用辩证思维看待春节放烟花
用辩证思维看待春节放烟花
春节放烟花是中国传统的习俗之一,古老的烟花爆竹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,将欢乐喜庆的氛围推向高潮。然而,近年来,对于春节放烟花的争议也逐渐增多。有人认为放烟花是一种浪费资源、污染环境的行为,应该加以限制;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春节放烟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。
对于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用辩证思维来进行分析。
一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
春节放烟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烟花爆竹作为一种庆祝方式,在辞旧迎新、祈福拜年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它不仅能够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,更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。
然而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,人们开始反思烟花爆竹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。一些城市出于环保考虑,开始限制或禁止放烟花。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,但也提醒我们要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。
二、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
尽管春节放烟花给人们带来喜悦和祝福,但其却消耗了大量的资源。烟花爆竹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,而燃放后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,这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。
如今,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,一些地区开始限制或减少烟花爆竹的使用。他们认为,通过限制放烟花的数量和种类,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,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。
三、寻找平衡点
对于春节放烟花的争议,我们应该寻找平衡点。一方面,我们要保护好传统文化,将其传承下去。烟花爆竹作为中国独有的庆祝方式,是我们民族的瑰宝,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不能轻易被取代。
另一方面,我们应该调整烟花爆竹的使用方式,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。可以通过推广环保型烟花爆竹、加强管理和监督等措施,来实现烟花爆竹的可持续发展。
四、增强环保意识
除了烟花爆竹的问题,春节期间还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污染现象。烧纸、放鞭炮等习俗活动都会带来空气污染和噪音扰民等问题。因此,我们应该倡导环保的春节习俗,通过媒体的宣传、学校的教育等方式,引导人们形成环保的意识和行为习惯。
总之,对待春节放烟花这个问题,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立的方式来看待,而应该用辩证思维来思考。既要保护好传统文化,又要关注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。通过寻找平衡点,我们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。
十、如何看待死亡?
死亡相对于生命,总是感觉有点沉重。
但是,从生到死,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。
任何人都不能逃避。我从客观的角度、医学的领域来说一下:怎样看待死亡?
-1-
什么是死亡?
在我们的印象里,在影视剧里,判断一个人的死亡,总是要看看他呼吸是否存在、瞳孔是否放大?但是这样的判断方式出现失误的几率比较大。
到了近现代,医学越来越发达。对死亡的判断包括脑死亡和心脏死亡。
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?
①自主呼吸停止.并在施行人工呼吸15分钟以上、停止人工呼吸3~5分钟后仍无自主呼吸。②深度昏迷。对各种外界刺激如疼痛、呼吸均完全失去反应,亦无任何自主运动。③脑干及各种反射(如角膜反射吞咽反射、光反射)消失。④脑生物电活动消失,脑电图波平坦。⑤脑血管造影显示脑血液循环停止。
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与心脏死亡相比,脑死亡更科学、标准也更可靠。
而且在脑死亡阶段进行器官移植是最好的阶段。
1968年,哈佛大学提出医学界最权威的“脑死亡”标准:
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和永久的丧失,脑死亡者临床上虽有心跳但无自主呼吸,脑功能已经永久性丧失,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都将发展为心脏死亡。
但是,真正在脑死亡阶段接受移植手术的比例很小。
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患者家属虽然同意捐献器官,医生也已经宣布患者脑死亡,但是患者的心跳依然存在,在我国的传统意识里,只要还有心跳,就要一直抢救,就不接受死亡的事实。
除了传统意识,还有法律风险。
哪一个医生敢做这样的手术?做完后被告上法庭怎么办?
在发达国家,脑死亡后接受器官移植的比例超过90%。
-2-
如何正确地看待死亡?如何体面有尊严地选择死亡方式?
随着医学的日益发展,很多医院针对癌症患者开展了临终关怀。
虽然安乐死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合法化,但我觉得这样的选择其实是最有尊严的选择。
我见过太多家庭,尤其在确诊癌症晚期的时候,家属强烈要求手术、放疗、化疗。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花光家庭全部的积蓄,最后,患者在痛苦中逝去。
有多少临终的患者,最后经历气管切开、用上呼吸机,在重症监护室24小时不停地治疗、抢救,也无济于事?
英国的桑德斯博士首次提出并倡导实行临终关怀。
什么才是临终关怀呢?
尊重患者是首要的。它的目的不是治疗,而是减轻患者的痛苦。
患者内心最需要什么?帮助他们实现。
医生和护士会针对患者的性格、病情,循序渐进地告诉患者,让他直面死亡,而不是一味逃避。欺骗他们。
在患者有限的生命里,让他们感受到温暖、亲切,让他们有时间回顾自己的一生,有机会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当然,尊重患者的隐私是最重要的。当患者的意愿与家属有冲突的时候,尊重患者是首选。
谁都会面对死亡,谁都有那么一天。
我们自己可以选择体面、有尊严的死亡方式。
即使不能实行安乐死,也可以让自己的余光更加灿烂。
幸子说:我要像大象那样,悄悄地死去。
大象是多么聪明的动物?它们会预知自己的死期,悄悄地远离象群,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安静地死去------
大象都能保留最后的尊严,我们为什么不能呢?
文字:谁家庭院木樨香
图片:来自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