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光市有多少人口?

旅游攻略 作者:欧彩旅游网08-07 16:55

一、韶光市有多少人口?

韶关市2008年末户籍人口323.09万人。其中:非农业人口124.8万人,农业人口198.29万人。全年出生人口3.74万人,人口出生率11.6‰;人口自然增长率6.86‰。年末常住人口295.16万人。

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,2000年11月1日零时,韶关市人普查总人口273.51万,其中汉族人口268.92万,占98.32%,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.59万,占1.68%。韶关市少数民族以瑶族、畲族为主,还有满、回、京、苗、黎、白、侗、土家等,共31个。瑶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、曲江县和始兴县,畲族主要分布在南雄市和始兴县。[4]

二、南雄中学在韶关所有中学中排第几

韶关地区中学(高中)排名情况: 1.广东北江中学 2.韶关市一中 3.南雄中学 4.翁源中学 5.南雄市第一中学 6.韶关市田家炳中学 7.始兴中学 8.乐昌市一中 9.新丰一中 10.仁化中学 11.乳源高级中学 12.韶关市第五中学 13.南雄市黄坑中学 14.始兴风度中学 15.乐昌市二中 16.韶关市第二中学 17.韶关市第七中学 18.翁源龙仙中学 19.韶关市铁路一中 以上排名是根据各学校总体教学实力,历年高考及竞赛成绩,教师综合能力水平,学生文体素质作出的参考评估。其实韶关: 1.广东北江中学(第一批 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) 2.韶关市一中 (第二批 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) 3.广东南雄中学(第一批 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) 4.广东翁源中学 (第一批 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) 5.南雄市第一中学(第二批 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) 目前只能这么回答你,希望可以帮到你.

三、古代关于衣食住行的

古代的衣食住行

一、衣 “衣”,狭义指人上身所穿的部分,广义可泛指一切蔽体的东西。 古代的服饰有区别等级的作用。 1、头衣 冕——天子、诸侯、大夫所戴,上部有延,呈长方形,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小圆玉珠,称为旒。据说天子有12旒,诸侯以下各有等差。 后来只有天子才能戴冕有旒,“冕旒”成为帝王的代称。 冠——一般的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,并且带有礼仪的作用。 “男子二十,冠而字。”冠是男子成人的标志。“冠者”代指成年人;“弱冠”指刚刚步入成年。 成人戴冠是一种礼仪,该戴冠而不戴是非礼的表现。《晏子春秋?内篇》:“(齐景公)被发,乘六马,御妇人,以出正闺。刖跪击其马而反之,曰:‘尔非吾君也。’景公惭而不朝。” 古代不戴冠的男性有四种: 小孩,平民,罪犯,异族人。 垂髫——代指小孩;“总发”、“总角”代指年幼时。 苍头——髡,是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。没有被剃发的罪犯用青衣裹头,又叫“苍头”。上古的士兵多由奴隶组成,同样用青布裹头,所以“苍头”又指士兵。 被发左衽——指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。《论语?宪问》:“微管仲,吾其被发左衽矣。” 帻——平民所戴,发髻上盖着巾。“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。” 陌头、绡头——庶人所戴,类似于陕北农民的白羊肚手巾,从后而前,在额上打结。古人常用“戴绡头”表示不做官。 2、体衣 贵族穿狐貉之裘。皮衣的毛朝外。在祭祀待客等庄重场合,裘外有罩衣,称为“裼”。 平民所穿为犬羊之裘。穷人或士兵御寒的衣物常为“袍”:絮了乱麻或丝绵的长衣。《论语?子罕》:“衣敝緼袍,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?” 贵族穿丝帛,平民穿布、褐。布、褐都是麻、毛织品,其中褐很粗糙,布相对较细。“布衣”指平民。 下衣有:裳,绔,裈 裳,类似于今天的裙,男女均穿。 绔,没有前后裆,只有两个裤筒,类似于现在的套裤。 裈,有裆,类似于今天的裤。 《世说新语?任诞》:“刘伶恒纵酒放达,或脱衣裸形在屋中。人见讥之,伶曰:‘我以天地为栋宇,屋宇为裈衣,诸君何为入我裈中?’” 3、足衣 制鞋的材料主要有:草,麻,皮,革,丝等。 上古以草鞋为罪服或丧服,贫困之人常年穿草鞋。古时有人以编织草鞋为生。 屐,木鞋,下雨或路泥泞时所穿,曾风行于南北朝时。 古代的袜子用布帛或熟皮做成。韈。 二、食 上古粮食作物,有“五谷”或“六谷”的说法。一般指的是:黍,稷,麦,菽,麻,稻。 黍,有黏性的一种米,常为待客之用。“杀鸡为黍而食之” 。 粱是稷的良种,与稻都是细粮。“稻粱”连用指精美的食物;“黄粱”又是粱中的上品。 古代“粮”指的是干粮,《庄子?逍遥游》:“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” 2、副食 古代的蔬菜以野生为主,家栽的少数,所以在副食中占的比例很小。 古代的肉食以牛、羊、猪为主,鸡、狗等亦食。《孟子?梁惠王上》:“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” 经过加工的肉干叫“脩”,以十根脩为一束,称为“束脩”。《论语?述而》:“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”后以“束脩”作为教师酬金的代称。 三、住 《公羊传?宣公六年》记载晋灵公派人刺杀赵盾:“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。勇士入其大门,则无人门焉;入其闺,则无人闺焉;上其堂,则无人焉;俯而窥其户,方食鱼飧。” 可见古代贵族住宅的格局:大门——闺(二门)——堂(客厅)——户(由堂入室的通道)——室(内室供食宿)室有四隅,古人一般在室内的西南角祭祀,因此以西南角为尊。客人一般坐西向东,主人则坐东向西,“作东”表示主位。 古人室内布席,席地而坐,席也是睡觉的地方。 室内设几,长方形,不高,类似今天北方的炕桌但更狭长,主要供人坐时倚靠休息。 室内也设床,但较矮小,主要是供人坐的。 四、行 我国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车马和船。 古代的达官贵人都要乘车,车是等级制度的一部分,该乘车而不乘车也是礼制和社会舆论所不允许的。 历代帝王都要对车服品级作出规定,如六匹马拉车是非礼的,汉代出现了六匹马拉的车,但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。 一般车都是四匹马拉的,称为“驷”。 古人乘车是立乘。《礼记?曲礼上》:“妇人不立乘。”可见男子都是立乘。乘车时手扶轼(车前横木) 。 古人乘车尚左,尊者在左,御者在中,另有一人在右陪乘。 一般的兵车也是御者居中,左边的甲士持弓,右边的持矛,协同作战;将帅的兵车则不同,一般主帅居中,自掌旗鼓,御者在左,车右的职责是保护主帅。